夜市王,一中商圈止步於四強。從小到大這裡一直是我覓食的好去處
八兩雞排、豪大雞排、咕咕園、二口炒飯、阿一滷味、一中大排檔、就醬拌、嘟嘟茶飲、阿SIR茶棧、多多茶坊、一中豐仁冰、一中戰豆冰、阿月紅茶冰….這些是我記憶中的美食店家。
2023年交通部觀光署針對國內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進行人次統計,台中一中商圈以1,018萬人次穩居冠軍,比起第二名國父紀念館的859萬高出約160萬人次,顯示出一中商圈的人潮洶湧。究竟這個以文教區起家,到如今人聲鼎沸的街區,有甚麼樣的優勢與特色呢?
第一所台灣人的中學:台中一中的成立
一中商圈位於台中市北區,名稱源自於一所成立超過110年的老學校,高中時台中人的第一志願―台中一中。1913年,在包含林獻堂、林烈堂、辜顯榮、林熊徵、蔡蓮舫等地方仕紳的努力之下,為了讓台灣莘莘學子有中學可以念,共同集資成立學校。最終在日本總督府主導下,1915年5月1日一中正式開學,上述五位也被稱為「創校五先賢」。

1932年,這所專為台灣人成立的中學在校內設置紀念碑,上面寫著「吾臺人初無中學,有則自本校始」記錄了台中一中的創校經歷。
人文薈萃所在地:台中州台中市新高町
日治時期的台中一中位於台中市新高町。町名來自第一高峰玉山的舊稱「新高山」。這裡在當年是台中重要的文教區,除了設有台中一中以外,1919年創辦的台中商業學校(現為台中科技大學)以及
新高町可說是當時重要的文教區,除了台中一中以外,包含1919年創辦的台中商業學校(現為台中科技大學)、1937年的台中新高公學校(現為太平國小),此外,台中公園、台中第一代、第二代神社也都位在新高町。第一代神社舊址位在台中公園裡頭;二代遺址則是現在台中市的忠烈祠。

文教機構以外,為解決台中市區大量人口用水問題,官方開始規劃興建自來水系統,最終選擇地勢較高的新高町設置台中水道,此地因此被賦予了供應台中市區自來水的任務。
1925年,適逢明治天皇結婚25週年,台中水道迎來新的規劃,打算興建棒球場、田徑場等設施,將該地打造成為水源地公園供民眾遊玩。另外1935年完工的仿羅馬式建築―台中放送局也設立於此,如今也是台中市的歷史建築之一。

綜觀上述的教育機構與設施,可見新高町是個人文薈萃的好所在,這也為日後的一中商圈,打下重要基礎。
補習文化竄起,帶動一中周邊人潮
1968年,我國教育部將六年義務教育延長至九年,台灣進行九年國教的時代,帶動國小、國中生大幅增加。許多家長為了讓小孩在學業上超越同儕,開始尋覓各種課後輔導,造就補習文化的誕生。
位於現在一中商圈光南大批發的所在地,聚集了宜寧中學的補習學校、立人補習班等機構,學生聚集於此,周邊也開始有商業活動出現,從賣早餐到文教用品,例如:新學友書局、早餐店、剉冰店等等。

進入80年代,宜寧中學舊址成了來來百貨。百貨的加入,附近多了更多娛樂活動,同時也吸引外地遊客到此逛街,原本的文教氣息,多了更多商業娛樂的元素。90年代了,北邊的中友百貨也開幕,商圈再次擴大。三民路兩旁平房,有了更多商家進駐。
農水署的水利尊賢大樓,成為一中商圈地標
來到一中商圈,一定會看見當地地標―水利尊賢大樓。除了是商圈地標,更是在台中就學的人,補習必去的地點。水利尊賢大樓建於90年代,這棟20層樓高的建築,當年隸屬於省政府的農田水利會(現為農田水利署)後來因凍省,人力精簡,水利大樓於是開放招商,吸引許多補習班租用。

由於大樓聚集各家補習業者,導致補習生在此爆發,人潮湧現,大樓四周也開始出現攤販,做起了學生們的生意,然而在缺乏管制的情況下,一中附近的環境變得髒亂,本該是學習的場域,卻成了遊樂園、夜市。
為了讓一中的攤商能夠更加井然有序,2005年,一中街商圈管理委員會成立,正式成為現在你我熟悉的一中商圈。
從文教區到商業區,台中一中的周遭隨時間變得越來越熱鬧,每隔一段時間,店家也會推陳出新,更陸續出現一中紅樓、愛廣場等新設施,讓商圈始終保持新鮮感。
一中商圈資訊
商圈範圍:三民路、一中街、太平路、育才街與育才南街、北路。
攤販主要營業時段:11:00~22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