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賞燈與臺灣燈會歷史變遷

元宵節何時開始掛燈籠?

每當提及元宵節,總是會聯想到五顏六色的燈海,以及充滿設計感的花燈,但究竟是從何時開始,人們會在元宵掛上燈籠呢?事實上元宵節張燈結綵的習俗,可追溯至隋朝。當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後,於農曆正月十五這天,宣布在城內掛起一整排的燈飾。洛陽城長達半個月的夜晚,都因這些「洛陽宮燈」增添色彩。

到了唐代,由於長安城實施宵禁,只有在元宵節前後,朝廷才解禁讓百姓觀燈賞月,進一步將元宵節與夜晚宮燈的連結加深,這個活動還有個專屬的名稱叫做「放夜」。隨著朝代更迭,元宵節的慶祝形式日新月異,例如:宋朝開始出現猜燈謎、明朝的元宵慶典長達數十天、清朝更引入了中國東北的冰燈文化,賞燈漸漸成為元宵節習以為常的活動。

臺灣燈會的前身

西元1977年,臺灣開始積極推動國內觀光發展,行政院內政部選定元宵節做為觀光節,並以當日做為中心,發展觀光周。80年代後,臺鐵北迴線、松山機場等重大交通建設完工,再加上臺灣解嚴、國際旅展開辦等因素,觀光業者迎來大批人潮。

90年代後,臺灣轉往發展本土化特色,於是將在地元素融入觀光活動之中,1990年,交通部觀光局和臺北市政府將元宵提燈籠的民俗節慶,包裝成為觀光活動,首次於中正紀念堂聯合舉辦「臺北燈會」,成為臺灣燈會的前身。

2020年臺灣燈會主燈_森生守護-光之樹

從臺北燈會變成臺灣燈會

在改名為臺灣燈會以前,活動場地都在中正紀念堂舉行,直到2001年,臺灣燈會首次移師高雄,由於後續地點橫跨各縣市,2003年活動正式更名為「臺灣燈會」。2025年的臺灣燈會將前往桃園,以「光聚千塘串桃園」為主題,更找來日本人氣IP寶可夢,設置巨型卡比獸於桃園體育園區展示。

2025年臺灣燈會(圖片來源:桃園觀光導覽網

臺灣燈會特色

在琳瑯滿目的花燈中,每年臺灣燈會都會有一盞最吸睛的主燈。早期主燈多半會對應當年度的生肖,更找來臺灣本土藝術家進行設計,活動結束後,有些主燈會被觀光園區收購,成為展示品,例如苗栗西湖渡假村,就曾連續收購第一屆、第二屆、第三屆的主燈。

農曆過年的傳統習俗中,燈籠經常融入吉祥寓意,迎接新的一年,然而當該年度不順遂時,主燈也可能成為眾矢之的,例如1998年的「浩氣展鴻圖」。

浩氣展鴻圖(圖片來源:網路)

適逢虎年,1998年的主燈形象,是一隻張著大口,露出獠牙更擁有一對翅膀的猛虎。不料那年的臺灣,接二連三遭遇了大園空難、國華航空失事以及F-16戰機墜海等,引發社會上的不安。後來輿論將事故導向與主燈「虎」的形象和戾氣有關。後續這座主燈上的虎牙被拔除,象徵性地化解所謂的暴戾之氣。「浩氣展鴻圖」也成為臺灣燈會史上最兇的一盞主燈。

從元宵張燈結綵到臺灣燈會的舉辦,花燈已成為農曆過年間重要的符號之一。臺灣燈會舉辦35年,吸引無數國內外遊客來臺朝聖,科技日新月異,每年主燈的推陳出新,也讓活動的亮點一波接一波,寒冷的冬天,不妨前往燈會現場,與親朋好友一起感受燈光交織的溫暖氛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