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KTV歡唱聚會,已是許多台灣人的熱門消遣。KTV是由日本的卡拉OK演變而來,經過MTV影音包廂時代,最後演變成KTV產業,如今台灣的KTV龍頭為錢櫃與好樂迪。
卡拉OK的發明人:井上大佑
卡拉OK的設備是由一位日本樂手井上大佑,在1970年代發明。有次,歌手請他預錄伴奏,以便在家練習,井上大佑因此獲得靈感,如果能開發出一台播放伴奏的機器,讓人隨時隨地可以跟唱,會不會是一門好生意?於是,他與幾位技術人員合作,開發出第一台卡拉OK,並將其引入酒吧與餐廳。

起初卡拉OK並未造成轟動,直到井上大佑親自示範,這才吸引店內的顧客嘗試,推動了卡拉OK的普及。井上大佑也靠著這項發明,讓他在1999年被《時代雜誌》評選為「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亞洲人之一」,另外在2004年還獲得搞笑諾貝爾和平獎,因為卡拉OK讓人們學會容忍。
台灣KTV的發展演變
1980年代後,卡拉OK設備進入台灣,成為許多熱炒店與小吃店的娛樂設施。當時電視節目《五燈獎》以及民歌運動的流行,使得不少台灣人喜歡在公開場合展示歌喉,這樣的環境氛圍,讓卡拉OK風潮更為興盛。只是,設備的音量與使用方式,常鬧得店內客人不愉快,有人必須忍受演唱者的五音不全,有人霸佔麥克風,在幾杯黃湯下肚後,搶奪卡拉OK的後續,就是引發鬥毆事件,這也使得好一陣子,搭配卡拉OK的熱炒店,被人視為是「不良場所」。
80年代後期,MTV(影音包廂)在台灣興起,業者搭建獨立包廂和高級影音設備,讓消費者能在裡頭欣賞電影。然而,隨著美國政府1988年發布《特別301報告》打擊盜版光碟與影音,部分MTV業者因無法取得電影版權而退出市場,有些商人則選擇將MTV與卡拉OK結合,推出了新的娛樂模式「KTV」。

進入90年代,台灣KTV市場迅速擴張,許多業者投入市場,競爭激烈。由於KTV在鬥毆、火災等社會事件頻傳,政府陸續祭出規範,甚至將其納入「八大行業」以防止治安問題。許多小型業者因沒有合法營業執照,加上市場飽和與法規限制紛紛退場,如今在台灣的KTV龍頭就屬錢櫃與好樂迪。
台灣KTV品牌:錢櫃PARTYWORLD
錢櫃成立於1989年,原本經營錄影帶出租店的創辦人劉英,觀察到娛樂市場轉變而進入KTV產業。創業的第一年,錢櫃就展開快速展店,同年年底已有五間分店,劉英能夠在KTV事業站穩腳步,歸因於出色的談判能力,幫助企業擴張時,可以有效控制租金、版權費等成本。錢櫃早期更推出《錢櫃雜誌》,創下每月12萬本的發行量,是當時台灣首屈一指的娛樂雜誌,另外在服務品質上,錢櫃也設立「錢櫃學院」協助員工培訓,傳授企業文化與危機處理能力。

2008年錢櫃經營權發生變動,董事長劉英被大股東練台生取代。劉英後來創立「星聚點KTV」。
台灣KTV品牌:好樂迪HOLIDAY KTV

好樂迪成立的時間比錢櫃晚了4年,是由盧彥賢於1993年創立,與錢櫃不同的是,盧燕賢本身是傳產出身,但卻十分擅長運用科技創新和經營品牌。好樂迪是台灣最早使用電腦系統點歌的KTV業者,同時在視聽設備上,也推出了評分、變聲等功能,讓消費者在演唱時更添娛樂性。
2002年,好樂迪跨足唱片業,併購了由吳宗憲創立的阿爾發唱片,同年更成功進入上櫃市場,成為台灣第一間上櫃的KTV企業。然而,創辦人盧彥賢最終離開好樂迪,轉向房產領域發展。現任好樂迪董事長為嚴瓊章。 2003年,錢櫃與好樂迪曾傳出要合併,但最終談判破裂,近年來仍時不時有相關傳聞,但最終都遭公平會否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