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中秋節除了烤肉、賞月、吃月餅,剝柚子、將果皮戴頭上以及贈送柚子水果禮盒,更是特殊文化之一。在眾多柚子品種中,又以台南市麻豆區的麻豆文旦最為有名,根據麻豆區公所的報導,麻豆文旦起源自道光末年,除了本身具備良好的栽種條件,後來更深受清朝皇帝與日本天皇的喜愛,如今更是無可取代的當地名產,與白柚、酪梨並稱「麻豆三寶」
台灣中秋節吃文旦的習俗
身為台灣人應該不難發現,除了烤肉吃月餅外,家家戶戶都有至少一兩顆文旦應景,為什麼中秋節吃文旦會變成一個習俗呢?一切都與文旦普及化有關。
起初在日治時期,文旦還只是麻豆特產,並沒有與中秋節直接相關,然而,由於文旦本身的成熟期和每年中秋節的時間重疊,此時採收的文旦,自然而然成為了當地農民佳節時的送禮首選。文旦除了口感清甜,還富含維生素C、纖維等營養,加上它的柚子皮還能驅蚊,可以說是實用又健康的水果,特別是在台灣早期經濟不發達的年代,月餅對很多家庭來說價格昂貴,文旦相對便宜,且體積與份量充足,送禮時顯得大方體面。
文旦是中國用語嗎?
日前在社群平台Threads上,有網友發文表示文旦是中國用語,事實上文旦只是眾多柚子品種之一,而柚子更有其他像是「香欒、朱欒」的別稱,只是因為在台灣,文旦屬於最為知名的品種,因此常被其他人拿來取代柚子的名稱,並非網友所說的中國用語。
打開農業部網站,台灣最早出現文旦種植紀錄的時間,出現在清康熙40年(西元1701年)起初麻豆並非種植地,反倒是台南廳安定里的鄭拐庄,一位名叫黃灌的漢人,成為了台南種植文旦的先驅,直到道光末年,麻豆人郭廷輝,透過兩斗米與安定里的居民換來六株文旦樹苗,並帶回麻豆栽種,這才開啟了麻豆文旦的傳奇之路。
「天皇御用水果」麻豆文旦聲名大噪
秉持著「農業台灣,工業日本」的政策,日本時期全台許多地方都設置了農業試驗場,專門進行地方品種的培育。其中柚子開始在全台各地量產,麻豆地區的文旦深得日本總督府喜愛,甚至在後來中日戰爭爆發後,當地的文旦還成為了勞軍產品,一般果農不可以自行販售,這讓原先在清朝時期就頗受好評的麻豆文旦,進化成為日本總督府的御用文旦。
國民政府時期先衰後盛,經濟起飛麻豆文旦重生
國民政府來台後,因國內百廢待舉,文旦種植也因糧食危機而逐漸式微。在失去經濟價值以及政府鼓勵種植稻米的政策下,文旦於是成為少數人的栽種副業,只種來自己享用、或送給親朋好友。
直到台灣經濟逐漸好轉,糧食危機解除以及國際糖價走跌,此時較為稀有的文旦,價格開始超越蔗糖、蓬萊米等作物,為了讓勞力付出能有更好的回報,有些農民開始轉往生產文旦。70年代開始,以文旦為名的麻豆地區,當地文旦產量逐年上升,每年平均的栽種面積,都超過了200公頃以上,靠著原先就累積出的好口碑,麻豆文旦在市場上的買氣逐漸回春,再次成為許多人愛買的水果。
1997年開始,麻豆當地推出麻豆文旦節,透過活動與媒體等資源進行大力行銷,更在節慶期間選出文旦小姐,如今文旦的應用不再侷限於水果本身,也推出了出柚子茶、洗髮精、柚子冰淇淋、柚子香腸等副產品,對台灣人來說,麻豆文旦不僅是一種水果,更是中秋節的象徵,承載著許多美好的回憶和情感。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