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蘆葦到鋼筆,書寫工具發展演變,一文窺探筆的歷史

by 派翠克
0 comments

離開校園以後拿筆寫字的機會變少,不過書寫工具的歷史卻十分有趣,從最早的蘆葦筆到羽毛筆,後來工業時代下誕生的鋼筆、原子筆,這些工具不僅讓寫字變得簡單,也在無形之中提升了教學品質,讓人們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。

紙張的英文,是從莎草紙來的?

西元前3000年,古埃及文明就已經學會在紙上寫字了,當時他們利用尼羅河畔一種名為紙莎草的莖部,將其製作成莎草紙,並搭配蘆葦筆來寫字。莎草紙的英文為Papyrus,跟我們熟悉的紙張Paper非常類似,莎草紙可謂是紙張的祖先。

Letter_on_Papyrus
古代莎草紙

透過蘆葦筆書寫的景象,不只出現在古埃及,就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蘇美人,也將古老的楔形文字,以蘆葦筆刻劃在了黏土上。古代人會將蘆葦的末端削尖,形成類似方便書寫的前段,因此也有不少人將其視為是後來羽毛筆、鋼筆的前身。

1440px-Musée_du_Louvre_-_Antiquités_égyptiennes_-_Salle_06_-_02f
蘆葦筆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, anonymous, CC BY-SA 2.0 FR)

中世紀誕生的羽毛筆,居然有分左右手?

時間快轉到西元6-7世紀的歐洲,羽毛筆登場了!這種筆用鳥類的羽毛製成,鵝毛是平價款,天鵝毛則是高級貨。羽毛筆統治書寫界非常長一段時間,從修士抄寫經書到莎士比亞都靠它來完成。

要製作羽毛筆並非隨便一根羽毛都可以,不同種類的鳥,生產出來的羽毛筆等級也不同,如同我們現在使用的原子筆筆芯一樣;此外,左撇子和右撇子用的羽毛筆不一樣!因為鳥的左右翅膀羽毛彎曲方向不同,必須考慮對應的方向,如此一來書寫才會順手。左撇子得用右翼的羽毛,右撇子用左翼的,這樣才順手。

雖然羽毛筆看似高貴典雅,但這種工具十分容易鈍化,使用不久就必須更換,加上本身沾墨水容易四處飛濺,不小心就會滴在紙上,工業革命後,這款工具也漸漸消失在日常生活之中了。

鋼筆:工業革命下的新文具

工業革命帶動了鋼鐵製造技術的提升,此時書寫工具也獲得升級,首先登場的是18世紀的沾水筆(Dip pen),這種筆通常搭配木製筆桿與金屬筆尖,比羽毛筆耐用,但還是得靠著沾墨水來寫字。

而真正發明出鋼筆的人叫做路易斯·威迪文(Lewis Waterman),據說威迪文在一起簽約的過程中,因為沾水筆上的墨水浸濕了合約,使他氣急敗壞並產生了改良它的念頭,1884年,他發明可以在筆中儲存墨水的鋼筆,書寫過程也能確保墨水流動穩定,再也不用頻繁沾墨。威迪文的理想鋼筆公司(Ideal Pen Company)也在1888年改名,也就是知名的威迪文制筆公司。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,威迪文鋼筆拿下金獎,從此聲名大噪。

鋼筆的發明家

20世紀後,鋼筆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,除了本身的書寫功能外,各品牌也開始在鋼筆的筆桿、筆集、筆茂、筆尖上進行細部的加工與改造,讓它被賦予更多尊爵不凡的價值,如今鋼筆不單單只是一支筆,更是紳士配件,代表身分地位的象徵物品。

與此同時,1930年代,匈牙利發明家比羅·拉斯洛(László Bíró)改良了早在19世紀末就出現的原子筆,推出我們熟悉的圓珠設計, 後來原子筆逐漸普及化,幾乎人手一支,到如今也是我們最常用的書寫工具。

盡管寫字的機會變少了,但這種帶著濃濃文清風的小配件,仍有相當大的市場,一支好看、好寫的筆,不僅讓持有者多了幾分文藝氣息,信手拈來所撰寫的文字,更多了一份手寫的溫度。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