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「閃兵」的新聞在台灣備受討論,巧合的是昨天5月15日是國際上的「良心拒絕服兵役日(International Conscientious Objection Day)」紀念那些反對拿起武器打仗、堅持不成為軍事組織一員的人們。
什麼是良心拒絕服兵役?
簡單來說就是基於宗教信仰、政治立場或是道德觀,個人有權拒絕服兵役、上戰場,與一般因為健康因素和體格不符等原因免役有所不同。在世界大戰期間,英國就曾出現良心拒絕服兵役的豁免條款,只是結果卻不如人意。
當時由於英國募兵人數不如預期,為了擴充兵源,政府在1916年實施徵兵制,規定英格蘭、愛爾蘭、威爾斯所有年齡介於18到41歲的男性,都必須服兵役。
除了體格不符、健康或家庭等因素而免役的人以外,英國徵兵制加入了所謂「良心拒絕服兵役(Conscientious Objection)」的豁免條款,人們可以基於個人的道德、宗教、哲學或政治立場,拒絕參與任何形式的軍事訓練或戰爭。
你可以拒絕服役,但可能會被判刑!

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(Imperial War Museum)的網站上展示了一份文件,裡面是一戰期間1.6萬名英國男性提出的各種拒絕服役的理由,包含:「我會殺豬,不會殺人」、「政府干預了我的日常生活」、「我是和平主義者」等等。
只是大部分的申訴都被駁回了,許多提出申請的人被判處勞改、長期監禁,其中更有16位良心拒絕服兵役的英國男性(Richmond Sixteen),被強制送往法國,並且如果在戰場上拒絕服從軍令,這些人將迎來直接槍決的命運,即便最後在輿論壓力下,他們被改判十年勞役,但極端的手法也引起一陣譁然。

後續人們開始反思相關政策,在個人立場與國家義務之間如何保有平衡點。二戰結束後,歐洲多國開始檢討強制徵兵制度,並承認良心拒役是一項基本人權。1950 年代起,一些國家陸續立法保障良心拒役者可以選擇替代役,不需接受軍事訓練或上戰場。
事實上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,良心拒絕服兵役的議題再次浮上檯面。根據德國媒體《The Munich Eye》的報導,自從2023年以來,提出良心拒服兵役的人數就再不斷攀升,從當年的1,079人,到2024年的2,241人,預估今年(2025年)人數恐怕會突破2,500人。不只德國,包含烏克蘭與俄羅斯也都有相關公民提出拒絕服役,然而在動亂期間,不少良心拒服人士仍逃不過被監禁、判刑的命運。
參考資料》
《The Richmond Sixteen》,英格蘭遺產協會(English Heritage)
《Conscientious Objectors in Their Own Words》,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
《International Conscientious Objection Day》,國際反戰者組織